翻译史论丛/ Journal of Translation History
征稿启事
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翻译史研究专业委员会和广西民族大学主办的《翻译史论丛》是跨学科学术期刊。本刊热切期盼得到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热忱欢迎广大翻译史研究工作者踊跃来稿。现就投稿事宜说明如下: 1、本刊欢迎以下领域具有独到见解的理论性、实证性和综述性论文:翻译史研究的理论、策略与方法,翻译史研究的历史学视角,翻译史书写的原则与方法,翻译史研究的国际话语体系构建等,也欢迎介绍相关学科最新动态的新书评介、名家访谈等。 2、来稿格式采用《外语研究》格式要求,具体细则见本刊网址。研究性论文篇幅一般在12,000字左右,综述性文章8,000字以内,新书评介、名家访谈等一般为5,000字左右。 3、为便于匿名审稿,请另页注明作者姓名、性别、出生年份、最后学位、职称、工作单位、通讯地址、电话号码、E-mail等。投稿后3个月内若未接到稿件修改意见或录用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 4、本刊不以任何形式收取版面费。 5、投稿方式:word电子稿请发编辑部邮箱:fanyishi_zx@163.com。
稿件格式要求
1.文稿结构: a.中文题目、中文摘要(200字左右)、中文关键词(3-5个);英文题目、英文摘要(150-250词);b.正文;c.注释;d. 参考文献(先中文后英文)。(书评同样需附中英文题目、摘要和关键词。) 2.正文格式: a.正文章节标题或小标题各独占一行,用阿拉伯数字(从0开始)表示,形式为:0.,1.1,1.2;2.,2.1,2.2;……; 如: 0.引言 1.东、西方相遇 ——一场现代的诗学之旅 1.1形式的自由化:马朗对格律诗节奏和韵式的翻译 b.正文中的注释一律采用尾注,标示为①,②,③,……; c.正文中非汉语姓氏一般使用外文原文,如果汉语译名已广为应用,第一次出现时需用括号给出外文原名; d.例句编号标示为[1]、[1a]……; e.国内不很熟悉的或作者自己译为汉语的重要术语,请用括号附上外文原文; f.资助项目在论文首页以脚注形式说明,请注意写明项目的资助方、项目名称和编号。 题注的文字表述: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现代湖南翻译史论”(17BYY050)阶段成果之一。 3.文内引用文献和文末参考文献格式要求: a.文内夹注的文献信息放在括号内,作者姓名(外文只注作者姓)与年份之间空一格,不加逗号,如(Lefevere 1984: 92)。三个作者的,第一次出现全部列出,第二次则用“et a1.”,如 (Kember et al. 2000);三个以上作者的,全部用“et a1.”,如(Caselli et a1. 1995);中文作者用“等”。如果夹注内容相同,相邻的随后的夹注可简略表述:英文文献使用“ibid.”,中文文献使用“同上”;如页码有变可标出,如(同上: 121)。 b.文末参考文献部分不要包含文中没有提及的文献,但凡是提及的文献必须全部列出; c. 参考文献中外文文献在前,中文文献在后。 d.文献类型的字母标识: [M]为专著,[C]为论文集,[N]为报刊文章,[J]为期刊文章,[P]为未出版之会议论文,[D]为未出版的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需注明学校),[R]为报告,[CD]为光盘。网上下载的电子文献信息为[J/OL]、[EB/OL]、[M/OL]等,后面需注明下载日期。中文文献以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为序,外文文献以作者姓氏的字母为序,同一作者的不同篇目以出版年份为序。同一作者同一年份的篇目以小写的“a, b, c”加以区分并注意与夹注相统一,如(李达 1921a),(李达 1921b)。书名、期刊名及报刊名首字母大写,用斜体;英文文章名除首字母及专用名词大写外一律小写;博士论文标题首字母大写。期刊文章、论文集中的文章或析出文献,要求在参考文献中注明文章所在期刊、论文集或专著等的起止页码。 e.参考文献样例: 专著 唐春元. 2003. 毛泽东与李达[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Pym, A. 1998. Method in Translation History[M].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Hokenson, J. W. & M. Munson. 2007. The Bilingual Text: History and Theory of Literary Self-Translation[M].Manchester: St. Jerome Publishing.
期刊文章 黄勇. 2014. 如何在西方哲学语境中做中国哲学: 以儒学研究为例[J]. 陈乔见 译.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 13-25. Frisina, W. G. 2016. Thinking through Hall and Ames: On the art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J]. Dao: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 4: 563-574.
论文集、专著或译著中析出的文章 李达、钱铁如. 1929. 译者的话[A] // 杉山荣. 社会科学概论[M]. 李达、钱铁如 译. 上海: 昆仑书店: 1-2. Schleiermacher, F. 2012. On the different methods of translating[A] // Ed. L. Venuti.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C].Abington: Routledge: 43-63.
报纸中析出的文献 泽民. 1921. 看了郭泰的《唯物史观解说》以后[N]. 国民日报. 1921-07-01. Lohr, S. 1998. Now playing: Babes in cyberspace[N]. New York Times. 1998-04-03.
译著或译文 河上肇. 1930.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础理论[M]. 李达 译. 上海: 昆仑书店. 金介甫. 2006. 中国文学的英译本出版情况述评[J]. 查明建 译. 当代作家评论(3): 67-76. Bakhtin, M. M. 1981. The Dialogic Imagination: Four Essays[M]. Ed. M. Holquist. Trans. C. Emerson & M. Holquist. Austin / Londo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电子文献(包括专著或连续出版物中析出的电子文献) 顾曰国. 2003. 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EB/OL]. http://www.cass.net.cn/file/200303 045663.html. [2010-02-27]. Prince, A. & P. Smolensky. 1993. Optimality theory: Constraint interaction in Generative Grammar[EB/ OL]. http://roa.rutgers.edu/files/537/0802-PRINCE-0-0.PDF. [2010-07-25].
博(硕)士论文 熊辉. 2007. 五四译诗与早期中国新诗[D]. 成都: 四川大学. Scheiner, C. 2000. Bilingualism and biculturalism in Self-Translation: Samuel Bekett and Vladimir Nabokov as doubled novelists[D].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注:为保证格式的准确性,请下载附件对照,格式要求以附件为准。 |